Skip to main content

0~1岁,也能培养同理心

文/小嗳妈妈
小嗳妈妈,资深育儿专家,曾旅居丹麦多年,绿色育婴理念的倡导者。

同理心,就是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一种技巧和能力,是高情商的一个表现。如何才能让孩子在绿色的环境和方式下,成长为一个有同理心的人?

同理心,要从1岁前开始培养

父母都想让宝宝将来成为一个有同理心的人,但是他们也许不清楚,其实同理心的培养从宝宝1岁之前就应该开始了。对于宝宝来说,这个年龄段虽然还不会说话,但已有了意识,很容易会被其它人的行为所影响,并模仿大人的行为。1岁之前的孩子可塑性较强,从小开始就多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和同龄的孩子,再慢慢地从父母言行的引导中学会关心他人,理解他人情绪。
这个阶段父母自身的行为占主要的影响因素,应该以身作则地为宝宝做出榜样。父母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自己对孩子充满“同理心”。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大多不太会通过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很多时候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就在于全然地关注和倾听。

小嗳妈妈实例讲述1岁前培养同理心的意义

有一次在餐厅,邻座的一个家长带着自己的10个月的宝宝吃饭,可是宝宝不知道什么原因就开始哭闹起来。家长并没有去考虑孩子为什么会哭泣,而是一直在试图阻止孩子哭泣,和孩子说:“不许哭,哭了就不是男子汉了。”宝宝并没有理会,接着家长又开始恐吓,再哭爸爸不要你了。孩子哭得更伤心了。可是关键问题并没有解决,如果家长能拥有同理心,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想想这个问题。我们尝试和家长沟通,是不是因为太热了?或者是宝宝饿了?果然,当家长把孩子的外套脱掉,给他喂食一口好吃的粥时,宝宝马上就不哭了。通过这件事,让我们看到,家长对孩子有同理心是培养孩子同理心的第一步,而0~1岁这个阶段,是埋下孩子同理心种子的最好阶段。

小嗳妈妈实例讲述1岁前培养同理心的意义

父母应该如何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培养这个阶段宝宝的同理心呢?

言传身教,给孩子做榜样

0~1岁的宝宝主要是通过父母的言行来学习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的。平时带宝宝在户外时,如果看到有小朋友摔倒了,做父母的反应应该是将小朋友扶起来,关心地询问情况,那么孩子以后就会将这些场景和“搀扶”“关心”联系在起来。
益处: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尤为重要。有同理心的父母更易培养出有同理心的孩子。

安抚、引导和自省不可少

有时候带孩子去户外玩耍时,若孩子因为不擅走路而摔倒了、跌疼了而哭闹时,父母首先要给予情绪上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也要安抚。帮孩子揉揉疼痛的部位,告诉孩子,你知道他疼,然后用拥抱、亲吻的方式安抚孩子,再进一步引导孩子自省:比如,让你摔跤的小路一直都在那里,宝宝自己走路的时候是不是没注意呢?下回我们小心一点就好了。其实你摔倒在小路上,把小路也压疼了是不是?我们要不要给小路也揉一揉?
益处:通过父母自身的言行,让孩子学会自省。遇到事情会自省,不把责任都归咎到别人身上的孩子,更富同理心,更会友爱他人,也更受大家的喜爱。

鼓励孩子多去外面与人相处

孩子越早和群体接触越好,接触越多,孩子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越佳。所以,1岁之前就可以抱着宝宝去公园、大自然和同龄孩子相处。让他们在相互的交流中感受对方的情绪变化。
益处:通过与同龄人的相处,会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情绪,而且每个人的情绪表达方式都不同;知道自己的情绪会影响他人的反应,也知道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变自己和同伴的情绪,并在感知他人情绪中学会合理表达和调节情绪。

不要对孩子过多关注

不要给予孩子过多的关注,尽量避免给孩子“独享”的特权。比如在如果孩子不肯好好吃饭,那时间一到就把食物收起来,让他知道,大家都一样,不会因为他不好好吃饭而故意哄他或给他准备特别的食物。孩子有过几次饿肚子的经验后他就会知道“如果我不在吃饭时间吃饱,那就会饿肚子了,也不会有“好东西就该给我吃”的情绪。
益处:不给予孩子过分的关注,不要让孩子有一种自己得到什么都是应该的想法。这样,孩子才有可能去换位思考,产生同理心,才有可能在今后的社交生活中更好地被他人接纳。

带孩子积极参与慈善公益活动

双休日可以带孩子去参与一些慈善公益活动,比如去探望聋哑学校的儿童或是与远方的留守儿童结对子,经常寄一些玩具或学习用品给他们,在生活上和精神上帮助鼓励他们,进而引导孩子主动去关心这些同龄孩子或哥哥姐姐。
益处:在爸爸妈妈的带动下,一起去做一些公益慈善活动,可以帮助孩子从小建立同情心和同理心,从而在心里埋下良善的种子。